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在青年时将传道成圣立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中年时期,王艮投身王阳明门下问学,后来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门徒讲学,此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王艮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以身作为其思想的物质性基础,突出强调身的本体论意义,其安身与乐学思想是儒学在晚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现实回应。王艮在《遗集》中指出《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为中心的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对于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的阐发上。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大学》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创了乐学说。王艮将身置于整个系统中突出的位置(见下图):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发端地位,格物先要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为天地万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诚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须以安身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为大人,达于齐、治、平的理想。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同时身又涵育着心、意、知,即王阳明所言的良知的扩展。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同时具有原始的和持续的双重意义,因此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但安心与安身又不能够区分进行讨论。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在持续意义的层面,王艮思想的落点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张身与天下家国为一体,即以身为大本不断扩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论。乐学是王艮哲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其思想中关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将乐实实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乐成为了泰州学派的标志性思想。王艮在《乐学歌》中写道: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乐自古以来为儒学所童,《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曰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真正意义上的乐是不断内观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认为的乐学过程就是这样。学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诚的自然过程,是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王艮状为乐即是天理。心灵是乐的情感表现,学是乐的良知自觉,乐学既是行之发端,也同时与当下日常时刻发生着关系。乐为天下万物同有,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妇后知。学亦为天下万物同有,学的工夫即乐的工夫,发挥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机畅快中显现人的本体真乐。学自是无目的的,却在不假人为中抵达了乐的状态,二者融为一体。(摘编自王静《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

材料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是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