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试卷·新题型(18)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下图所示双曲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计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

(摘编自李晓巍《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郭佳楠《哲学视野下的创造力探析》)

A.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不充分。

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难见效。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项,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于文无据,原文为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错,从材料二来看,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促进创造力的主要是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因果关系不当,且发散思维也不是适合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文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是聚合思维。

于文无据,材料二分析了非认知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但并未说明是更为显著。

D项,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三,创造力应该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3分)

A.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

B.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得了比赛。

C.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

D.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判断材料和观点的关系的能力。

体现了聚合思维,把多种技术聚合起来体现了聚合思维的收敛性、方向性。

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抒写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也是发散思维的体现。D项,在空中划着字是杜甫排遣愁绪的方式。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C.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图文转换的能力。

D项,聚合思维并没有稳中有升。

5.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6分)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

【答案】①测验的内容围绕发散思维进行考查:由一幅画写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

②评价的标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征:故事按独特性、变化性、完整性等标准打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征。

③测验的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受限,学生创造力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制度对发散思维培养、关注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测试是以一幅画为素材,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体现了发散思维中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打分的标准是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这也是从发散思维特点出发的。综上所述,依据都是以从发散思维角度出发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够。以上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一中分析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城墙

何伟

在穿过省界前的最后一个村子里,我把车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叫作宁鲁堡,这一带很多城镇的名字均含有堡垒的堡字,因为这些地方曾经是明代的卫戍要地。在宁鲁的中心位置,依旧矗立着一座古代堡垒,村子周围是一段段夯土墙。村子里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军事要塞的映衬下,现代村民简陋的住房显得十分矮小。

在有文物古迹的村子里停留时,我总会问有没有人了解当地的历史。在宁鲁,村子广场上一群上了年纪的人立马接过话头。找老陈说说看。一个人回答说,另一个人则蹒跚着去找他。五分钟后,老陈来了。

老陈五十三岁,常年的日晒给他留下满脸皱纹,头上留着剪得极短的花白头发。身上穿着一条深色的警裤,草绿色的衬衫上钉着几颗军装上常见的黄色纽扣,外面套一件军人常穿的蓝色制服,肩部缀着肩章带,袖口绣了几道条纹。

老陈笔直地站在那里,我向他作了自我介绍。我说我从北京来,对长城感兴趣,我问他对这个村子的历史是否了解。老陈听得很认真,过了一会,他清了清嗓子。跟我来吧,他说,我这儿有些资料。

我跟着他走过一段土路,来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陈打开了大门,砖石搭建的北方传统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在炕的下面烧柴禾可以取暖。不过,当时宁鲁还是秋天,老陈还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间里很冷,他给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来暖手。他打开柜子的一个抽屉,取出用薄薄的宣纸订成的一个簿子。带着些许自豪,他把这个簿子递到我的手里。簿子的封面是手写的标题:

宁鲁堡年鉴

研究形成于1992年1月22日

我翻到第一页,上面是老陈工整的笔迹:城墙建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窑制土砖铺贴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随后我把整部书大致翻了翻,有几十个页码,几百个表示日期的数据。里面有地图,其中一页的标题是长城,蓝色的粗线条和蓝色的圆圈交织在一起。

这一带有三十三个烽火台,老陈指着这些圆圈解释道,这些是明朝留下来的。明代的城墙沿着内蒙古的边界修建。从这里经过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墙。

他打开另外一个抽屉,拿出一些灰色的陶器残片。他递给我的时候,我的手心里感觉到那硬硬的陶器残片凉丝丝的。你觉得这是什么朝代留下来的?他问道。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他的脸上有点失望。

哎,如果你还回来,也许可以带个考古学家来,他说,我知道有个地方,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

所谓研究,其实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曾是个农民,过去当过党支部书记。现在他退休在家,不过种了两亩地,种植土豆。他还养了五头羊。他告诉我,他的年收入大概是一千多块钱。他只读到六年级,不过完全通过自学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退休后,老陈经常跑到二十多公里远的左云县档案馆去。他查到了一些关于当地防御工事的资料,然后对那一带做了些调查,试图把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载联系起来。他也走访过宁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些人还记得跟日本人打过的那场仗,那正是明代要塞上面的灰砖被大家取回家修房子的年代。我问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①因为没有人做过,他说,如果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今后就没有人了解这些历史。

从学术角度看,老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告诉我,他终究想给他的书找一家省级出版社。在给我看过他写的东西和他收藏的文物之后,他提出要带我去参观一下当地的城墙。

我们坐上吉普车,顺着一条土路往北行驶。离开村子几公里后,我们停下车来,他带着我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沟谷。他走得很慢,带着乡下人常有的那种若有所思的姿态:埋着头,双手反背到身后,攥在一起。在一处明显杂草覆盖的山梁前,他停下脚步。

这是北魏修建的。他说。北魏统治从公元386年延续到534年,一千多年来,这个建筑已经被风雨侵蚀,现在仅存半米多高的残墙,在山峦之间往东北方向延伸。②另一道山梁把它隔断开来,那道山梁若隐若现,不经他的指点,我差点没有看出来。那是一段汉墙。他说。

多年来,我无数次看见过这样的东西,后来终于产生了好奇心,老陈解释说,它们来自何处?背后有什么?这是我开始研究这个东西的主要原因。

我跟他开车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他解释说,这个村子的全名是宁息胡虏,意即平定胡人。古时候,胡是汉人用来指称北方游牧民族的字眼。它并不专门指称某个部落或某个民族,但带有贬义———那个词语可以涵盖所有的外来者。后面那个虏字,意指蛮人。

大体上说,我们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杀死蛮人’,老陈笑着说,看这个。他打开我的《中国地图》,指着东边一个十五公里开外的村子:威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威震蛮人。旁边有一个镇叫作破胡:消灭胡人。别的村庄叫作威胡镇蛮杀胡等等。当今印制的地图上用老虎的虎字代替胡。这样的替换首次在清朝出现,当时的满族统治者对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③但这种用词上的改变仅仅是一种粉饰,它的原意,跟村子周围那些高高耸立的古老城墙一样,仍旧显而易见。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从田野落到山后的时候,我离开了宁鲁。老陈把我送到吉普车上。在北边,高高的山峦沿着省界耸立着——那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那干燥的山峦仿佛被抽掉了色彩。老陈跟我握了握手,并祝我好运。④下次来的时候,他提醒我,一定带个考古学家来。

(选自《寻路中国》,有删改)

A.宁鲁堡曾是明代的卫戍要地,村子的名称及村中的堡垒激发了作者一探究竟的兴趣,为下文老陈出场作了铺垫。

B.《宁鲁堡年鉴》表明老陈对宁鲁堡这个村子历史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体现了老陈对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深厚情感。

C.在记录当地历史时,老陈不仅查阅资料,还实地调查、走访村民,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严谨规范,以便出版。

D.文中对宁鲁左云县等地名、半米多高的残墙等细节的叙述,体现了纪实性文学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特点。

【答案】C

C.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严谨规范,以便出版错,是为了记录当地历史,以便后人了解。

故选C。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三个没有人意思相同,既表明了老陈对研究当地历史重要性的认识,也表现了老陈对此事的担当。

B.句子②山梁若隐若现我差点没有看出来一段汉墙,既写出了现实的荒芜之感,又点出了此地的历史渊源。

C.句子③粉饰是对历史上的统治者改名这一行为的否定,它与前文老陈对各村名原意的清晰解释相呼应。

D.句子④老陈再次提到带个考古学家来,表现了他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窘境下想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的迫切愿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句的分析鉴赏能力。

A.意思不相同,第一个没有人是指过去没有人,第二个没有人是指现在没有人,第三个没有人是指以后没有人。

故选A。

8.文章写了作者两次喝茶,分别有什么意味?(5分)

【答案】①第一次是老陈待客之道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当时环境的艰苦;

②第二次表现了我与老陈继续交流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由我跟着他走过一段土路,来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陈打开了大门,砖石搭建的北方传统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在炕的下面烧柴禾可以取暖。不过,当时宁鲁还是秋天,老陈还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间里很冷,他给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来暖手可知,第一次是老陈待客之道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当时环境的艰苦;

②我跟随老陈看了几段古城墙之后,由我跟他开车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这第二次喝茶表现了我与老陈继续交流的愿望。

9.我和老陈的交流,以老陈的说为主,作为一篇纪实文学作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①突出老陈所介绍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真实性;

②体现出老陈作为农民考古学家的独特性;

③引导读者关注所记录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先看老陈说了什么,如‘这一带有三十三个烽火台,’老陈指着这些圆圈解释道,‘这些是明朝留下来的。明代的城墙沿着内蒙古的边界修建。从这里经过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墙。’这是北魏修建的等,突出老陈所介绍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真实性;

②再看哎,如果你还回来,也许可以带个考古学家来,他说,我知道有个地方,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因为没有人做过,’他说,‘如果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今后就没有人了解这些历史。’,体现出老陈作为农民考古学家的独特性;

③最为纪实文学,以采访对象的说为主,引导读者关注所记录的社会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 不方 。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 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 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 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 ,故失其国,今自 有秩 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授权者嫉贤妒能,欺下瞒上,成就他们的私欲。他们不为主子考虑,而君主也不觉察醒悟。

妒贤疾能与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主语都是所授者,是两件事,各自断开,故BE处断开。

不为主计承接上文主语所授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主不觉悟,主语为主,与上文主语不同,故H处断开。

故选BEH。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及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任用,举用;发动。句意:君主以臣下的主张来任用他。/发动起义也是死。

C.错误。使……卑微,使动用法;认为……壮烈,意动用法。用法不同。句意: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主卑微。/单于认为他的气节壮烈。

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错误。根据原文辩惠好生,下因其材,意为君主喜欢卖弄口才和智慧,臣下就会利用这种特性行骗。

故选B。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答案】(1)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宜的位置上,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

(2)范雎一天天更加被秦王信任,掌权执政,于是趁机劝说秦王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宜,适宜的用处;所施,施展的地方;处,处在;故,所以。

(2)日益,一天天更加;用事,掌权;因,趁机;说,劝说。

14.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材料一:臣下各司其职,君主无为而治;君主给臣子相应的职务与权力,让他们名正言顺。

材料二:君主应远离奸臣权贵,杜绝权臣乱政局面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因而任之,使自事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事物都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依据其本色而任用他们,使他们自行办理政事……正确地运用这种原则来安排臣下,使臣下都能自行地完成任务。分别概括出君主为政,让臣下各司其职,君主可以无为而治;君主给臣子相应的职务与权力,让他们名正言顺做事。

根据材料二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意思为夏、商、周三代最后亡国的原因,都是因为君王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被授权者嫉贤妒能,欺下瞒上,成就他们的私欲。他们不为主子考虑,而君主也不觉察醒悟,所以失去了国家。可知,国家因为任用奸佞,导致了国家危亡,所以君主治理国家,应该远离奸臣权贵,杜绝权臣扰乱政局的现象发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事物都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让鸡来负责报晓,让猫来负责捉鼠,像这样都使用他们的才能,君主就可以无所事事了。君主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就会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不当。君主自夸自大而喜好贤能,就会被臣下所欺骗;君主喜欢卖弄口才和智慧,臣下就会利用这种特性行骗。君主和臣下的地位和作用颠倒了,国家就治理不好。

以道的原则治理国家,要把确定客观事物的名称摆在首位。名称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事物的性质就明确了;名称有偏差,事物就捉摸不定。所以圣明的人把握道而虚静以待,名称要让它所反映的内容自己确定,让事物依自己的性质去确定。君主不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臣下就会显现出自己真正的本色。依据其本色而任用他们,使他们自行办理政事;依据他们的本色而分派事情,他们将自动地去承担办理政事;正确地运用这种原则来安排臣下,使臣下都能自行地完成任务。君主以臣下的主张来任用他,不知他的主张是否恰当,就去考察它付诸行动后的效果。

材料二:

秦国攻克魏国邢丘。范雎一天天更加被秦王亲信,使他掌权,范雎便趁机劝说秦王道:我在崤山之东居住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王太后、穰侯魏冉,不知道有秦王。所谓独掌国权称作王,决定国家利害称作王,控制生杀大权称作王。现在太后擅自专行,不顾大王;穰侯出使外国,也不报告大王;华阳君、泾阳君处事决断,无所忌讳;高陵君自由进退,也不请示大王。有这四种权贵而国家想在不危亡,是不可能的。在这四种权贵的威势之下,可以说秦国并没有王。穰侯魏冉派使者控制大王的外交重权,决断与各国事务,出使遍天下,征讨敌国,无人敢不听从。如果战胜了,他就把所获利益全部收归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战败了,他就把百姓的怨愤推到国家身上。我还听说过,果实太多会压折树的枝干,枝干折断会损伤树根,封地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国家,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主卑微。当年淖齿管理齐国,用箭射齐王的大腿,抽去齐王的筋,把他吊在房梁上,过了一夜才折磨死。李兑统治赵国,把赵主父关在沙丘宫里,一百天后活活饿死。如今我看秦国四种权贵的所作所为,也正像淖齿、李兑一类。夏、商、周三代最后亡国的原因,都是因为君王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被授权者嫉贤妒能,欺下瞒上,成就他们的私欲。他们不为主子考虑,而君主也不觉察醒悟,所以失去了国家。现在秦国自有秩小官直至各个大官,再到大王您的左右随从,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您孤零零地在朝廷上,真私下里为您万分担忧。恐怕您去世后,拥有秦国的将不是大王您的子孙了!秦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毅然废黜太后的专权,把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到关外去,任用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①

辛弃疾

鼓子花②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②鼓子花,即旋花,形似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

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

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

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理解错误,白头陪奉少年场是说老人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

故选D。

16.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答案】(1)自嘲豁达,说诗人头发白了稀少,说发簪不住,只能用长帽子边缘来遮挡,表明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卒章显志,诗人以看花,写自己遮挡稀疏的白发,还有不认老的意味,表明自己依然可以为国为民效力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词的意思是,烂漫春日里,一个发疏齿摇的老人拄着拐杖急急去看花,老人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可是头发已经稀疏,簪花屡堕,老人随即自我解嘲,推说帽檐太长。一个富有情趣的春日看花图景,一位可爱天真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是诗人的自嘲之语,本来是头发白了稀少,花簪已经簪不住头发了,诗人却用帽檐来遮挡,这一动作表明了诗人面对老态乐观豁达的心境。

结合注释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可知,诗人当时赋闲,不得重用,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用帽檐来遮挡稀疏白发的行为透露出诗人不甘老去,依然希望为国效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明用ChatGPT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寒假学习方案,让正在埋头制定计划的小红感慨不已,用《荀子》里的话来说就是:(1)_______,_______。小明按照计划开始寒假学习,但是最终没有完成计划,他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关于善始善终的话评价说:(2)_______,_______。小红借用含有镜子意象的诗句向小明表达出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3)_______,_______。同时勉励小明再接再厉。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形:生繁盖鬓斑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 这是为什么呢? ①其实,这主要是由于睡午觉不规范的结果。午睡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②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因此大量的血液流向胃。③这时,我们的血压会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状况也会受很大影响。④此时入睡会让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 一般 是在饭后20分钟。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⑤据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⑥我们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18.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别和这些无赖们一般见识。

C.一般说来,这种方式通常会奏效,这次可能是遇到了意外。

D.刘老太爷正在大厅与一般穿得很阔的人们吃酒谈笑,高兴得不亦乐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境意的能力。

文中波浪线处的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C句中的一般与其含义相同。A句中的一般意为一番一种。B句中的一般意为一样。D句中的"一般表数量,用于人群。)

19.文中画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①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改为这主要是由于睡午觉不规范或者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的结果。

⑤据字掩盖主语,应删除。

⑥将疲惫和迷糊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疲惫和迷糊同作感到"的宾语,不能单独成句,不能用逗号。

(每句1分,找对句子并修改正确方可得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第一处,提出并强调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

②第二处,由摆出现象到深入分析原因,使语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也启发读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今,①,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考古。

镌刻在古DNA中的人类演化史可以填补人类历史的缺失环节。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此外,古DNA研究,还证实了我国福建古人群与南岛语系人群的同源性,揭示了新疆和青藏高原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等,帮助人们通过遗传的线索,追溯深藏的历史真相,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

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不仅表现在青铜器上,②。西周的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一是烧制滑石珠,二是釉砂。带釉的烧制滑石珠作为最早的人工玻璃质材料起源于西亚或南亚,并向世界传播。而在河西走廊及中原,都发现了烧制滑石珠,③?检测分析小河墓地出土的烧制滑石珠上残留的绿色釉后,考古人员发现其与印度哈拉帕文化的烧制滑石珠釉成分比较接近。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

②而且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

③它们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可知,科学技术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中,故此处可填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可知,此处应填而且……;再结合后文西周的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可知,此处应说的是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故此处应填而且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

第③处,此处要填一个问句,结合后文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此处应填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

22.请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科技不但(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还(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以科技为主语,分别概括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由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可知,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

第三段,由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可知,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

接下来,选择一组表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或选择一组表递进关系复句的关联词。如:表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既……又……或表递进关系复句的关联词不但……而且还……。

最后,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如:科技不但(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还(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如围城,也许,就是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突围中,我们得以真正的成长。

年少的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突围 (记叙文)

啪——父亲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我与父亲之间的那堵墙再一次被加固,牢固得不可动摇。窗外,恼人的蝉鸣、蛙叫声阵阵传来。

仅仅因为我没有达到预定的考试目标,还为自己辩解了几句,就受到这样的礼遇吗?一路沉默着,我与父亲终于到了学校大门口,我与他之间少了往日的嘱咐与告别,但是我能够感觉到他的视线在我的身上定格,我坚持着没有回头,因为那堵墙的存在,可是,泪水还是模糊了我的视线,流到了嘴角,咸咸的,心在痛,似乎又多出了一道伤口。

日升日落,又到了放假的日子。窗外,仍旧是蝉鸣蛙叫。

我背着书包,踱着步子走在回家路上,心中暗暗发慌,不经意间回头,看见一个人站在路旁,踮着脚,伸着头,他还是来接我了。他跑过来伸出手,可是我身子一侧,闪开了。我用余光看到了他脸上还未绽放又迅速凝固的笑容,心中又是一阵疼痛,似乎墙上又多了几道裂缝。

他跟在我身后,小心翼翼的,什么话也没有说,又是寂静,静得我不知所措,静得我可以清楚地听到他的脚步声,静得我可以清楚地听到他的呼吸声,静得我可以清楚地听到我心中的墙裂开的声音。

坐在他的车后座上,他没有说话,我也缄默不言。忽然间,我想找点话和他说说,虽然那堵墙仍在。孩子,还在生气啊?他首先打破了沉默,我没有答话。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终于,我伸手抱住了父亲。这是一个久违的举动,我明显地感觉到父亲颤抖了一下。父亲用他的大手裹住了我的小手,那温暖可以融化世界上所有的冰川;那关爱可以化解世界上所有的隔阂;那力量可以摧毁世界上所有的围墙。贴在父亲的脊背上,我才发现父亲的脊背不复挺直,似乎生活的重压在他的脊背上留下了痕迹。

外面,还是蝉鸣蛙叫,可是我觉得非常悦耳,因为我的心不再烦躁。

审题:

所谓突围,即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摆脱当前状况,寻找新的道路。生活中的突围,多指通过某种形式的努力,突破一种有碍发展的状态。这种突围可以是像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90后女孩江梦南半岁时因一场意外失聪,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进入清华大学读博士的学生。从无声中突围,江梦南的人生完成了奇迹般的蜕变。也可以指改变某种精神状态、思想感情、情绪认知,从而达到心灵的突围。

考生可选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学习遇到阻碍,通过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而攻克难关,是一种突围;跟父母产生矛盾,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通过交谈、沟通而达成共识,是一种突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产生自卑心理,通过阅读、思考而慢慢调整心态,变得自信积极,是一种突围;不爱运动,害怕劳累,通过说服自己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收获健康的体魄、开朗的性格,是一种突围;打破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人生的束缚,从而获得创新的思想、人生的自信也是一种突围;当然跳出舒适的生活、优越的环境也是一种突围。

立意:

经历苦难,破茧成蝶。

2.坚持不懈,突破难关。

3.不惧挑战,突破障碍。

4.超越极限,突破自我。

作文素材:

1.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无法走出的围墙,人须给自己一些勇气,击倒阻碍我们前进的这些墙,我们才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2.司马迁突出了屈辱的重围而著《史记》,李白突出官场失意的重围而成为一代诗仙,陶渊明突出五斗米的困惑而找到田园生活的真乐。历史为我们见证——只有突出重围才能成就非凡。

3.那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落魄,陷入心灵的困境。最后他顿悟了,突破了心灵的围困,成了千古文豪。那个曾叱咤风云的霸王因垓下之战而失败,陷入身心两困的境地,最后虽突破了战场上敌人的包围,然而却未能突破心灵上的敌人的围困,乌江自刎,让后人叹息。

4.湛蓝的泳池激起梦想的水花,菲尔普斯以他轻若游鱼的美妙姿态实现了自我的突围。六枚金牌在2004的雅典为他筑起一座看似无法走出的围城。可游鱼又怎会停止自己奔向海洋的步伐?四年后的北京,他以创纪录的八金告诉世人,他要突破的是人类生命的极限,他收获着突围的喜悦,他在成长。

5.耄耋之年,他仍不许世人为自己盖棺定论。诗人余光中也是一个不断突围的勇士。从格律诗,现代主义到民谣风,历史文化探索,他以一种又一种诗歌形式证明了突围的价值。

6.灵魂渴望照见开启潘多拉盒时的刹那光芒,精神渴望到达人生的伊甸园,情感期待登上诺亚方舟去谱写新章。一切都想逃脱,一切都想前行,然而我们只有突出重围,用青春做本钱,用睿智做抵押,用永不言败做支柱,撞开心灵的墙就打开了人生的精美画卷;清澈见底的淙淙流水,巍峨厚重的绵延群山,美轮美奂的崭新建筑,突出重围,一切如此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