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后,更让人担心的事正在发生……随着邯郸那起初中生杀人埋尸案事件发生后,大家都愤愤不平:我们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会不会害了他们?事实上,受远古基因的影响,攻击性是人与身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始终存在争议。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去接住孩子坏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去毒,不仅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保护他们免受罪恶的觊觎。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邯郸事件热度不减,或许是邯郸三害的效应,最近网上全是儿童、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新闻,看得家长担惊受怕,甚至怀疑人性。

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网上有很多法律博主进行科普,这里就不多赘述。但大致结论就是:如果没有意外,残忍的未成年凶手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沮丧,也让很多父母担忧:这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好人得给坏人让路?如果凶手不被惩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坏?作恶为什么不需要付出代价?我们教孩子要做个善良的人,是不是会害了他们?!

或许全中国的父母都在等待一个结果,去决定自己的教育方向。今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想要保护孩子,教育的态度可以有那么一点健康的坏。人性的善恶就是硬币的两面这里所谓坏,是指一个人的攻击性。

未成年凶手之所以让父母们坐立难安,是因为他们太有破坏性。2024年6月,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外未成年人犯罪趋势也同样严峻。

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是个全球性的问题,这真的让人很难放心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孩子被伤害、也怕孩子被带坏。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坏得这么不健康?心理学大咖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这样诠释一些儿童的恶: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看见。原始的生命力可以视为中性的、灰色的,当被看见后,就意味着被照亮了,变成了白色的、彩色多姿的活力;当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黑色的、死寂的东西。

一些品行不端、有犯罪潜质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得到看见,父母丝毫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孩子内心积累了很多黑色、死寂的东西。这些东西会放大攻击性,让孩子对别人怀有很大恶意,觉得别人要害自己;或者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废物。

充满压力的家庭环境、整天吵架的父母、长期被忽视的内心感受……这些,都会增加一个孩子内在黑色的部分。成年人想象不到孩子的恶,也是因为成年人有能力调整自己,而当孩子内心黑色的部分,超过光明的部分,整个人会浸泡在一种毒性里,随时可能失控。

你的善良要有所锋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坏孩子虽然会表达攻击性,但能够与别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就像《家有儿女》的小雪,有一集父母想把小雪的东西送人,被小雪果断拒绝,并且反过来教育父母:拒绝本来就不需要理由,你们肯定是患上了取悦别人的毛病。

除此之外,她还早恋、染发、顶撞大人……然而小雪